浙江大学党支部理论学习第四期

发布时间:2012-10-09访问次数:646

浙江大学党支部理论学习

参考资料

2012年第4期

党委宣传部编               2012年10月9日


人民日报· 中国道路的十年探索
 

 
现代化历程的关键跨越
从党的十六大至今,时光又走过了10个年头。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大业中,这10年经历了怎样的奋斗探索?在时不我待的中国现代化里程表上,这10年又有着何种特殊意义?
“中国将用10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文明50年的发展道路。”新世纪之交,就有国外经济学家如此预言中国的前途。如同当时盛行的“中国崩溃论”,这样的预言同样令人将信将疑。
从2002年到2012年,谁能想到,中国经济总量会实现从世界第六到第二的跨越?谁能想到,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谁能想到,中国会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中举足轻重的力量?——这些甚至比预言更精彩的“中国故事”,绝非仅仅是机遇的恩赐。
从2002年出发,我们会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之后,中国既有前人积累的物质精神财富,也面临着发展以后的各种难题:经济增长背后的“资源约束”加大、收 入水平提高伴生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发展产生的“权利诉求”增多、利益格局变化中的“民生短板”凸显……如何解决这些发展起来的新问题?如何跨越低水 平、不全面、不平衡的新难关?如何保持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
10 年间,在发展方式亟待转型之时,我们深入思考发展真谛,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个根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社会转型矛盾凸显,各种利益关系变 得复杂之时,我们深入思考社会主义本质,抓住和谐社会这个重点,构建改革发展稳定的牢固地基。在国际国内局面错综复杂的情势下,我们深刻把握国际国内两个 大局,抓住战略机遇期这个关键,走出一条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
10 年间,不仅向发展要数量,更向发展要质量,科学发展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指针。发挥市场经济优势,提高效率;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实现公平;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成为中国发展的动力源泉。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到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总体布局形成;从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到迎战国际金融危机, 中国国际地位前所未有地提升;从尊重人民群众“四权”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性框架进一步完善。我们用社会主义现代化 1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进军、用社会主义中国10年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用13亿中国人民10年日益美好的幸福生活,完善了一条道路、一个体系、一种制度的 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增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这10年,我们避免了“拉美陷阱”与“东 亚困境”,成功实现转型,改写了世界舞台上现代化模式的既定格局。从中国现代化路径来看,十六大以来的10年,上接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 中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势头,下启本世纪头20年的发展大局,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关键跨越。
10年探索不寻常,10年分量沉甸甸,10年成就很辉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创造伟大历史,也拥抱美好的未来。
来源:2012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发展观嬗变的重大突破

 

回首10年,从经济总量快速跃升的“中国轨迹”,到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答卷”,再到不断保障改善民生的“中国故事”,伟大的实践源于理论创新的力量,观念的转变、理念的更新,推动着社会主义中国波澜壮阔的浩荡前行。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资源瓶颈和创新瓶颈进一步显现,发展的区域差距和群体差距加大……发展起来后凸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从“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三位一 体”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10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新发展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内容不断丰富,构想不断完善。
   这不是被动的策略性选择,而是对新情况新问题的主动应对,是发展观嬗变之路上的重大突破。准确把握国情世情,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相得 益彰。在“为谁发展”上高扬人本旗帜,在“怎样发展”上坚持科学要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保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连续性,增加人类发展道路的丰富 性,历史意义与创新意义相互辉映。科学发展观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座里程碑,呈现出当代共产党人对于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
  理论的创新,往往产生推动实践的巨大力量。10年探索,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理念”,成为发展的根本遵循,引领亿万人民穿越激流险滩,在世界的东方写下令人惊叹的中国答卷。
   10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7%的速度稳步增长,“发展”这个第一要义释放持续动力。农业税取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广泛覆盖,“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呈现可贵品格。以金融风暴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彰显深刻内涵。从医疗、教育到收入分配、金融体制,各项改革协 调推进,“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发挥重要作用。回首10年,科学发展理念在中国大地上铺展成壮阔画卷,让人们感受到发展创新的理论厚度、实践深度与人性 温度。
   非凡10年,科学理念导引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以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确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奠定未来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工业化中后期与经济社会转型期同在,群众政治参与活跃期与思想文化多元碰撞期叠加,国际地位上升期与全球化进程加速期并行……面对 三个“世所罕见”、四个“深刻变化”,能否实现科学发展,关系到我们在未来发展中能否拥有新引擎,在未来竞争中能否获得新优势,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取得新 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曙光在前。在难能可贵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住科学发展观这一根本指针,中国号巨轮一定能在机遇与挑战之中破浪前行,把更辉煌的历史写在未来。
 来源:2012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制度文明的时代创新

 

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立全球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特大地震,向世界奉献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十年间,中国的精彩表现,引发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世界性赞誉,也让人们思考: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历史的地表之下,总是隐藏着深湛的奥秘。国外学者透过中国救灾的强大动员力看到“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效率,外国媒体由“中国式民主”观察中国政治模 式的特点所在,由此可见,制度因素是解码“中国故事”最有说服力的答案,印证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耀眼光环之外,“中国道路”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关键部分: 制度创新的推进,制度文明的生长。
这是理解中国何以成就斐然的现实枢纽。十年来,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风云激荡、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为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全局性、根本性制度保障。面对长期执政下的各种挑战,推进党的领导体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和完善惩治与预防腐败 体系,为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夯实了制度基础。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开辟了 新渠道。面对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改善民生诉求的高涨,创新社会管理的制度设计,建立社保体系,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社会和谐、民众福 祉开拓了新的增长点。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经济规则到道德规范,从民主政治到社会管理,从社会保障到文化建设,从局部突破到顶层设计。10年来,制度创新的每一 步,都体现了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时代理念,汇集了观念更新、改革深化、利益调整等“历史合力”,以制度形式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 发展的时代命题,构建起支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格局的制度框架,诠释了一个执政党治国理政智慧和能力的时代演进。
辉煌10年,是发展转型的10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在时代变革与挑战中彰显活力的十年。抗击非典,推动了应急体制的完善;抗震救灾,激发 了从“对口援建”到“对口合作”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倒逼出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了民生保障体制的改革。
10年来,制度文明的每一次跃升,都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新要求而变,都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而动,都感应世界潮流的新趋势而行,因而能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共识,集中最广大的社会力量,发挥最强大的制度优势,为社会主义中国在现代化关键阶段的历史跨越提供了坚实保障和强劲动力。
小平同志曾经设想,到建党100周年时,争取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回望10年,制度创新带来巨大发展成就,不仅使转型期中国朝着“制度定型”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也将一个执政党、一个国家的制度创造、制度自信写在了走向未来的新起点上。
来源:2012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战略机遇期的精彩答卷

 

没有高屋建瓴的战略判断,难以架构现代化建设的鸿篇巨制;抓住转瞬即逝的宝贵机遇,才能在历史洪流中托起民族复兴的梦想。
不平凡的10年征途,抒写了战略机遇期的精彩答卷,铿锵中蕴藏着中国共产党对历史方位的战略判断:从党的十六大高瞻远瞩,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 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到党的十七大纵观全局,强调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不断前行的历史进程,一 以贯之的战略要义,推动着社会主义中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奋斗中,取得举世瞩目的傲人成就;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 力较量中,收获“风景这边独好”的豪迈自信。
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涉及科学判断、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认识问题,也是一个事关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和我国改革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问 题。从世界各国发展历程来看,能不能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回首10年,正是对“机 遇”的准确判断和有力把握,让中国得以抓住形势变化给予我们的难得机会,科学制定适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以奋发有为的不懈变革,开启科学发展 的新时代,抵达了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增强了社会主义的新优势。
把握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离不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迎接国际国内的双重挑战,靠的是用变革打开机遇大门。10年来,农村综合改 革让“皇粮国税”走入历史博物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看病难、看病贵”得到缓解,文化体制改革让精神文明“软实力”盛开绽放。10年间,政治体制改革稳 步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法治政府的理念深入人心。改革创新的“深水攻坚”,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书写战略机遇期的精彩答卷,靠的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战略机遇期也是改革攻坚期,解决发展起来后的各种问题,靠的是科学发展的创新理论。从“快的增长” 到“好的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转型模式为现代化建设铸就生态安全防线;从“突破10万亿”到“接近50万亿”,以 科学发展为主题,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为全面小康奠定坚实物质基础。这10年,我们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谋求“新农合”与“新农保”的广泛覆盖,频出保障 和改善民生的“大手笔”。这10年,我们推动内生增长,生产力区域布局日渐均衡;倾力自主创新,“神九”“蛟龙”携手演绎东方神话。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理念,让我们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为抢占未来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望下一个10年,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把握难得的 历史机遇,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我们必将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程中,续写激情荡漾的中国篇章。
来源:2012年8月10日《人民日报》  

 
 
改革深水区的成功探索

 

在历史的演进中,许多时段看似静水深流,实则动人心魄。回顾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奋斗,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多的亮点在改革开放,最大的难点也在改革开放。
今天来看,无论是经济发展的巨大跨越,还是法律体系的形成完善,抑或是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似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但10年前,要说经济总量在短短时间内 跃居世界第二,要说能够构筑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要说能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想象。
事非经过不知难。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发展阶段的概括,形象反映了过去1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从国内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迈入小康社会门槛,但许多深层矛盾逐步凸显,各种利益关系的博弈此消彼长,中国进入了解决“发展的问题”和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同步推进的阶段。从 国际看,伴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国内问题与国外问题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 题。
如何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谋求现代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多地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日益高涨的需求?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考验着改革的决心,也检验着统筹兼顾的智慧。
10 年间,身处改革开放的深水区、攻坚期,我们科学审视改革大局、正确判断改革形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不仅向发展要数量,更向发展要质量;不仅向市 场经济要效益,更向社会主义要公平。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加强,教育、医疗、社保等 方面改革全面推进……堪称密集的改革举措,成为中国全面改革的鲜明注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10 年间,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我们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改革呈现出顺势有为、逆势前行的独特力量。来势汹汹的非典疫情、百年一遇的汶川地 震、波诡云谲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对各种风险考验,我们始终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各种难题。在抗击灾害中提升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迎战金融危机中倒逼经 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应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此起彼伏的新问题中,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抵达了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增强了社会主义的新优势。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回望过去10年,如果没有持之以恒地攻坚克难, 如果没有大刀阔斧地昂然奋进,就不会有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面貌新的历史性变化。以更多智慧、更大勇气和更强决心,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我们 就一定能更好地增进13亿中国人民的福祉,更好地焕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来源:2012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科学统筹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之所以在世界舞台令人瞩目,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得益于30年改革开放的“累积效应”,也得益于对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的科学统筹。
回望10年前,很多人还清晰地铭记:我们有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欣喜,也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忐忑;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憧憬,也有直面风险挑战的忧 患。面对入世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能否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弄潮儿?面对改善民生、促进公平的新期待,怎样让发展的硕果惠及全体人民?面对环境资源人口 的压力,中国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
“地球村”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际格局中的中国因素日益彰显,中国问题上的世界视野不可或缺。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和我国社会的深刻变 革,让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深入分析时代特征、认真总结治国经验、准确认识发展方位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屋建瓴地提出“统筹国 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丰富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为中国指明了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
10 年来,从内政到外交,从微观治理到顶层设计,都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谋篇布局。树立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 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我们以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迎头赶上的雄心壮志,抓住了战略机遇期,不断创造 “中国奇迹”。
面对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化危为机,倒逼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光明之路。回应发展现代民主政治的时代诉求,中国依法治国,致力于打造阳光政府、法治 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面对世界高科技革命浪潮,中国后来居上,神舟翱翔太空,蛟龙深潜海底,圆了千年飞天梦想。直面环境资源的约束和压力,中国力倡科学发 展,淘汰落后产能,建设生态文明。面对国际思潮的碰撞和激荡,中国构建文化强国,推动体制改革,展现文化大国的魅力风采。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使当代中 国从世界发展大势中赢得更多机遇、获得更广空间、取得更大优势。
这是十年探索来之不易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走向未来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治国理政的“全球视野”,让我们有了世界眼光,廓清了世界格局和天下大势,避免了坐 井观天、夜郎自大。谋篇布局的“全球定位”,让我们有了战略思维,立足中国实际又顺应国际潮流,汲取世界经验又保持中国风骨。内政外交的“全球博弈”,让 我们拓展了竞合思维,尊重国际规则又坚持中国立场,推动全球治理更加公平合理。统筹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的战略,是对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精辟总结,展现出一 个新兴大国立足全球谋发展的远见卓识。
从新的历史起点再次出发,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中国,一定能化风险于无形、握机遇于掌心,在全球化时代续写新的辉煌,实现民族复兴的光荣和梦想。
来源:2012年8月31日《人民日报》
   
 
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相互激荡

 

十年砥砺,十年奋进。走过极不平凡的10年,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发生了巨变,而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大党的面貌,也在引领这一时代进程中发生着历史性变化。
党内民主建设带来政治民主新发展,公推公选创造人事制度改革新契机,党务公开与信息公开相互促进,学习型政党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不断成长……认真解读这幅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激荡的生动图景,我们才能更好把握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前行轨迹,深刻理解执政党的艰辛探索。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这一重要论断,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时代情境。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新旧问题矛盾交织,内外风险挑战 叠加,党如何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将中国巨轮继续推向前进?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理想信念丧失,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如何保持党的肌体纯洁,增进人民的 政治信任?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知识更新速度空前加快,党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增强学习能力,占领理论和实践的制高点?
站在今天回望,这一代共产党人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立足推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的总体方略,只有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提 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
10 年来,面对这一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改革创新成为执政党的最坚定选择。从发展党内民主到保障党员权利,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到首倡学习型政 党建设,从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到谋划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到创先争优活动,正是由于大力构建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 度等“五大建设”齐头并进的党建新格局,我们才能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激发一个执政60多年大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更为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提供了强劲动力。
10 年来,面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制度建设成为执政党的最自觉行动。从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到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巡视制度到党委新闻发言人制 度,从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到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正是由于逐步推进党的建设和执政方式的制度化、法治化,我们才能持续提升管党治党水平,让党的执政能 力跃上新台阶,使政治文明抵达了新高度。
回顾10年历程,我们党从履行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高度来谋划党建工作,无论是在非典疫情、抗震救灾的危难关头,还是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的光荣时刻,抑或是 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复杂考验中,都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才得以凝聚力量、开拓前进,书写了 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更加复杂严峻,“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需要作出新的回答。中国的发展依然在路上,党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来源:2012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第一要务与第一责任辩证把握

 

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在当今世界发生广泛深刻变化、当代中国发生广泛深刻变革的大环境下,十年来我们取得的辉煌成就,很大程度得益于我们准确把握第一要务与第一责任的辩证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行的总动力。十年来,我们牢牢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牢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 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全体国人致力于发展,受益于发展,发展已成为整个中国 社会最大的共识。
空前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欣欣向荣的社会局面,也必然伴随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扩大了社会成员间的心理反差。不断增加的人口资源 环境压力,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受。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导致低收入群体不满情绪增长。一些领域突出的腐败现象,损害干群之间的信任……这些问题解决不好, 势必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诱因,甚至动摇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基础,令已有的发展成果付之东流。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实现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成为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
健康持续的发展,离不开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影响稳定的苗头和隐患,必须靠科学发展去着力消除。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发展稳定 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着力建设民生工程和社会保障体系,全力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让更多人享受发展红利。坚持将制度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政治 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协调发展,打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坚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权益表达和协调机制,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回首十年来稳中求进的成功实践,关键在于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处理第一要务与第一责任的辩证关系,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有效应对 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正是在这些科学理念的统领下,各地各部门把第一责任落实到完善制度和机制上,落实到加强源头预防上,落实到帮助群众解决实 际问题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和探索,夯实了维护稳定的群众基础和制度基础,丰富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
过去十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我们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机、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展望未来,改革发展永无 止境,维护稳定任重道远。进一步深刻认识第一要务和第一责任的辩证关系,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社会生活中出 现的各种矛盾,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迎来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来源:2012年9月28日《人民日报》  

 
 
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两手都硬

 

既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又运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这十年来实践探索取得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十年,国际环境波谲云诡、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国内各种自然灾害挑战不断,使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宏观调控的艰巨性空前加剧。然而,我们依然 战胜各种风险、困难和挑战,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10%以上的增速,经济总量稳步跃升到世界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历史少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 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科学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驾驭市场经济,科学而娴熟地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全社会 的资源配置效率,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看不见的手”的活力,取决于它被解放的程度。只有破除束缚市场调节的体制机制障碍,微观主体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才能充分释放出来。这十年,正是从制度上更好保 障和发挥“看不见的手”作用的重要十年。从2003年作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到2005年出台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非 公36条”、2010年制定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非公36条”,再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十年坚持推进,分六批共取消和调整2497项行政审批 项目,要求凡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政府都要退出等等。这些制度层面的改革与创新,有力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有力破除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 碍,有力增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实践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市场从来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的情况下,必须发挥政府应有的宏 观调控作用,克服市场缺陷。这十年,正是科学运用“看得见的手”的重要十年。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灵活运用,到实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从坚持扩 大内需、保障改善民生,到建立覆盖亿万民众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到根据市场情况始终注重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着力增强 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这些正确而有力的政府调控,使我们不断规避风险,消除市场盲点,牢牢掌握了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这十年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健全的市场机制,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配合运用,既能弥补和解决市 场失灵,又能释放和激发市场活力。实践深刻表明,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两手抓、两手硬,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深入把握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思想结晶,是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实践成果,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 求。
十年不过历史一瞬,却在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对于我国迈向现代化意义非凡。原因就在于,我们在中国道路上探索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在推动科学发展进程中准 确把握了发展的大势和规律。更加充分地运用这些经验和规律,更加科学地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抓,中国前行的道路必定更坚实、迈出的步伐必定更稳健。
来源:2012年10月8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