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每一位教育从业者所必须回答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立德树人”这个概念,在今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立德”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首要前提,只有德行有成之人,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立德树人,是高校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优质人才的关键所在。高校是我国人才培育的摇篮,大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师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是承载大学精神和文化知识传承的主要方式。然而21世纪是一个数据化、网络化的时代,我们每日都在受到多种利益主体、思想、价值观的影响,学生思想活动的特异性日益突出,大学立德树人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调整。
立德,首先从教师自身开始。习近平同志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每日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明白“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一名负责本科出国交流的老师,每天要与不同专业的学生、老师接触,也需要跟国外高校人员进行接触,因此必须重视个人德行表现和培养。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也在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同时在平时的工作中,潜心钻研业务,积极探索创新,努力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好的自己。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只有先将自己的德行培养起来,并且时时做学生的表率,言行一致,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树人,要与同学建立和谐关系。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学生就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其实不然,与同学和谐、愉悦的交流更容易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和信赖,学生更容易接收老师所传递的信息,二者之间的交流才会更有效率。对外交流工作中许多同学会通过电话或面对面交流来咨询相关问题,因此一个有效的交流更容易提高工作效率和使学生增加对外交流的热情,更容易在交流过程中学到更多东西。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老师就不仅是学生的学业导师,更是他们的人生导师。一名优秀的教师,是一个可以学生成为朋友、相互信赖的为学生指引人生方向的老师。同时,从多个角度考察学生,而不是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作为党员,要用于奉献,为建设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