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蔡荃同志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17-09-12访问次数:637

近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我认真学习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相关资料,结合体会对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大地上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其关键在于权变的思想,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中国化的创造者和执行者,表现出不可替代的执政能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应该是我们思政教育工作者坚持的方向。我们应该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党的建设贯穿始终,把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更好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三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巩固学校教育教学大讨论成果,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健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四是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五是坚持改革创新。继承和发扬传统工作优势,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新变化,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

主要任务首先应该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把师生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引导师生更加全面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发挥理论学习骨干的引领作用和学生理论社团的带动作用,引导大学生以实际行动实现人生理想。加强师生思想动态的调研和形势研判,有针对性做好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辨析引导,旗帜鲜明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其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实落小,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教育纳入日常课程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大力弘扬“求是创新”校训,“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和“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对学校的凝聚力、认同感。

主要抓手是要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学习,完善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机制,实施教学攻关行动,定期组织评选优秀教案,开展公开课观摩,探索和实施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突出国情省情与个人思想实际相结合、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严格落实课时规定,合理设置教学规模,大班教学容量原则上不超过150人,小班讨论不超过30人。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鼓励聘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社会理论界研究人员来校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立特聘教授资源库。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和院系党委书记、院长(系主任)每学期至少为学生讲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要支撑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相关学科为支撑,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探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建设,加快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心理学等学科群。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通过辅修、双学位等多种模式,培养马克思主义复合型人才。整合学科力量,设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资助一批专项研究项目,进一步加强德育与学生发展研究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建设若干个具有浙大特点、中国特色的新型高端智库。深化与省委宣传部共建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积极争取部校共建法学院。完善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规范学术评价办法,加大优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提高学校学术委员会建设水平,把政治立场和思想政治表现作为遴选成员的底线要求,切实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

主要保障是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综合考察和把关新入职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加强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注重老教师的传帮带,选派高层次人才担任青年教师职业导师。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堂教学质量作为首要标准,增加课堂教学权重,严肃课堂纪律,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对违反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要依法依规及时处理。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须有至少一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导师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新生之友工作突出者优秀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