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11日19时许,瑞典皇家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人与幻觉现实主义的融合”。瑞典皇家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11月6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邀请我校人文学院黄健教授为我们详解“莫言”,为埋头于教学科研工作的老师打开“另一扇窗”,看到另一种不同的“风景”。
“把魔幻的、现实的、传统的、当下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民间故事,展现出民族的心理现状。”黄健老师认为这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大可能,“莫言之所以获得认同,在于他擅于挖掘人性,表达人性。”人性是不分国家、种族、善恶的,东方人认为人性是“善恶并举”的,西方人认为人性“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而莫言站在民间的、民族的立场上,在作品中同时展示出了人性中的“善和恶”,黄健老师认为“莫言恰到好处地打通了东西方对人性的理解”,这正是莫言作品的价值所在。
黄健教授从莫言的文学创作出发,结合具体创作对莫言作品所能给读者带来的语言阅读和心理冲击进行了深入剖析,也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从莫言谈及鲁迅以及当代中国文学,黄健教授认为,莫言的小说写出了当今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处在文明转型中的精神状况,他说:“莫言获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中国文学走进世界文学,与我们的经济崛起有关。当代中国文学要回到文学本位,如何展现软实力、如何张扬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话题”。
与会老师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听完黄健老师的解读,再次阅读莫言作品时,对作品理解的角度和考虑的深度定会有所不同,与会老师纷纷表达了对黄健老师的谢意,本次午餐沙龙也在对莫言作品的重新咀嚼中意犹未尽的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