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理念

未来的浙江大学通识教育理念

浙江大学的通识教育着眼全人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实现德智体美劳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

致力于传授宽厚的知识。强调知识的宽广精深、层次嵌套,追求结构的互联互通、链接成网,让学生享受全方位教学的新探索,在课堂教育、MOOC教学、移动学习、网络平台的创新互动中,建立广博深厚的知识结构、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形成开阔的见识、深入的认知、跨界的经验,使宽厚的知识成为学生引领未来的基础。

致力于锻炼卓越的能力。强调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讲求在深层次学习基础上的新智慧建构、方法论建构,让学生体会全过程培养的新模式,在第一课堂课内学习、第二课堂校内实践、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第四课堂国际交流的协同培养中,学会思考、学会批判、学会选择,形成预判趋势的洞察力、整合资源的创造力、把握全局的领导力,使卓越的能力成为学生引领未来的关键。

致力于培育全面的素质。通过自我激励和交互培养,在自我管理和师长、朋友、同学、校友的榜样示范中养成让学生参与全员育人的新实践,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意识,在跨专业、跨年级、跨年龄、跨兴趣的互学共进中,重获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形成沉稳干练的气质、开放包容的胸怀、坚毅果敢的品行,使全面的素质成为学生引领未来的保证。

致力于塑造健全的人格。聚焦思想品德,通过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的共同培养来坚定学生爱国报国、爱民为民理想信念,让学生感受立德树人的新氛围,在中国特色、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认识领悟中,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内省自我的能力、关怀生命的情怀、服务社会的信念,使健全的人格成为学生引领未来的根本。


浙江大学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

浙江大学通识教育旨在完善“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KAQ2.0)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通”“专”“跨”的联接,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境界、有品格、有才华”的新时代人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学习:

1. 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2. 培养学生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以宽阔的视野理解多元文化和世界文明;

3. 培养学生用理性视角看待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并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

4. 提升学生沟通表达、逻辑思辨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5. 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

6.培养学生博雅情趣、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7.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各类别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

中华传统:培养学生理解、赏识、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与经典文献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气度与担当。

世界文明:培养学生对中国以外各国家、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的理解与把握能力,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拓展全球视野,使学生在文明互鉴中理解他人,并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文化与传统。

当代社会:培养学生在全球视野下理解当代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管理等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与水平,使学生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

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科学计算、逻辑推理和设计、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

文艺审美:培养学生对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电影、舞蹈和装饰等文艺形式的理解与品鉴能力,提高学生通过文学艺术认识历史与现实、解读人性与思想、感知想象与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生命探索:培养学生探究自然和生命,理解个体生命、生态环境及人类历史奥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关联性的理解,树立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谐共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解读生命,加深对生命的体悟与理解。

博雅技艺:践行“知行合一”的通识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清雅风姿、巧才多通、博闻致新、力学笃行的全面素质,切实提高学生沟通表达、社会调查、科学与艺术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为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搭建技术桥梁。

本科生教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