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环节。为深化思政育人氛围,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本科生院教学研究处推出课程思政系列培训讲座,希望能深度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帮助教师找到思政和专业的有机结合点,实现从“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转变。
6月17日,本科生院教学研究处主办的“‘挖点、引线、扩面、立场’:理工科专业课程中融入4维式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在线讲座顺利举办。本次讲座主讲人为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副教授、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中心成员杨晶。一直以来,杨晶老师对课程思政工作有深入思考和丰富经验,曾获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教学名师、清华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教学名师等荣誉。本次讲座共吸引了来自各学院(系)的150余位教师参加。
本次讲座上,杨晶老师围绕课程思政的内容分析、建设目标、预期效果和具体实施方法四个方面对课程思政进行全面解读。针对理工科教师对课程思政类似“理工与思政格格不入”“课程和思政应该各司其职”等常见误解,杨晶老师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并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为例,说明思政教育应当有机融入课程,实现课程和思政的同向同行。
通过结合清华大学数学课程上的具体教学案例,杨晶老师深入分析了实施课程思政的“立、引、挖、扩”四个纬度:“立”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立德立言;“引”即在讲诉科学故事、联系实际热点与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引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挖”即在理论课程知识点内深入挖掘恰到好处大的切入点;“扩”即扩充专业以外的认知,学科交叉,更好地做好价值引导。
本次讲座反响热烈,得到了参与教师的一致好评。教学研究处将继续邀请校内外课程思政专家开展培训活动,进一步分享课程思政的优秀做法和先进经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努力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