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新生问答之实践竞赛篇(2023级)

编辑:王轶凡 时间:2023-09-01 访问次数:496

Q1. 学校怎样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学校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培养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以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创新活动,构建了以“实践-实训-竞赛-双创”为主线的能力培养链。


Q2. 什么是科研训练(实践)项目?

科研训练: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是为在校本科生设计的一种科研项目计划,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前沿,了解社会发展动态。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科研实践:本科生科研实践项目是在科研训练的基础上为具有良好科研潜质的本科生开设的科研实践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要求学生实质性参与教师在研的科学研究项目。

目前,我校已经构建了“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每年约4000人次学生参加各类科研训练(实践)项目。其中科研训练每年立项1500多项,省级以上项目占25%。科研实践每年立项约100项,学生参与导师省级以上在研科研项目占90%。每年立项项目发表论文80多篇,省级以上竞赛成果50多项,发明专利成果60多项。

 

Q3. 科研训练(实践)项目选题来源哪里?

科研训练:学生自主选题、教师科研(教学)课题、校外企事业科研选题。

科研实践: 教师在研科学研究项目课题。

 

Q4. 科研训练(实践)项目时间安排是怎样的?

申报立项:每年3月-4月

中期检查:每年11月-12月

结题答辩:次年5月-6月

项目实施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一年(国创创业实践项目原则上不少于2年),且必须在项目申报人毕业离校前完成。

 

Q5. 科研训练(实践)项目申报有哪些要求?

科研训练:项目申报人为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可采取个人或团队形式申报;团队不超过3人(创业训练、创业实践项目不超过6人),团队成员可以为不同学院的学生。每位学生每学年度只能申报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均应聘任1到3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指导教师,导师可以是校内外教师或专家,每位指导教师每学年度指导项目数不得超过3项。

科研实践:参与学生团队成员为我校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SRTP)已通过验收或上一年度立项项目已通过中期检查的本科学生。因此学生一般在大三大四进行科研实践。

 

Q6. 申报科研训练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往年已经获得立项的科研训练学生或团队,当年只能申报高一等级的项目,未按期结题的学生或团队不得再次申报项目。

 

Q7. 什么是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指由校内外各级组织主办和承办的各类基础或专业课程、实验或实践等以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竞赛活动,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实践平台。不同的学科竞赛,其内容和难度都有所不同,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有助于本科生深入学科领域、发掘潜能,同时也可以增加自身的社交经历和思维创新能力。

 

Q8. 有哪些竞赛项目?

目前,我校组织开展了98大类、181个学科竞赛项目,建立了28个学科竞赛实践基地,从组织校赛到参加省、国家、直至走出国门,融入到国际大学生学科竞赛的舞台。我校在中国学科竞赛评估排行榜(2012-2022年)总榜全国第二。近五年,国家级以上获奖项目540余项,获奖人次约1800人。

浙江大学本科生学科竞赛项目认定名单(2021版).pdf

 

Q9. 参加科研训练(实践)项目和学科竞赛有学分吗?

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科研实践项目并通过结题的,可获第二课堂相应记点数,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获奖的,可获第二课堂相应记点数,符合有关条件的还可获得素质评价加分奖励用于评奖评优和推荐免试研究生排名。

具体参照《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三、四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浙大发本〔2017〕61号文件)、《浙江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办法》(浙大本发〔2021〕16号文件)和《浙江大学本科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浙大本发〔2021〕20号文件)。

 

Q10. 如何获取科研训练(实践)项目和学科竞赛的相关资讯?

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学科竞赛管理系统:http://kyjs.zju.edu.cn/kyxl


咨询方式

电话:88206238,地址:本科生院教务处 紫金港校区东1B-110


上一篇:下一篇:

本科生教学评估